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工程案例工程案例

分水岭的典型例子

admin2024-03-29人已围观

一、分水岭的典型例子

大分水岭

大分水岭是澳大利亚东部新南威尔七州以北山脉和高原的总称,位于新南威尔士州以北与海岸线大致平行,自约克角半岛至维多利亚州,绵延约 3 000公里,宽约 160公里~320公里。它的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 230米,是全国的最高点。在此以西发源的河流注入卡奔塔利亚湾和印度洋,以东发源的河流注入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。

大分水岭南北走向,纵贯澳大利亚东部,它的北部处于热带气候区,中部处于副热带气候区,南部地处温带气候区。这绵长的大山系像一座天然屏障,挡住了太平洋吹来的暖湿空气,使山地东西两坡的降水量差别很大,生长的植物也迥然不同。东坡地势较陡,沿海有狭长平原,降水充分,生长着各种类型的森林。西坡地势缓斜,向西逐渐展开为中部平原,这里降水较少,长年干旱,呈现一片草原与矮小灌丛的景象。

大分水岭南段悉尼西郊的蓝山是一处著名的观光胜地。大分水岭的主峰科休斯科峰又称大雪山,这里有一处巨大的水利工程,被称为世界奇迹之一。大雪山水利工程就是建筑大小水坝,控制融化的雪水。在大雪山水利工程的施工范围内共建造了16座大小水坝,7所水利发电厂,为人类开创了变荒漠为绿洲的奇迹。

秦岭分水岭

秦岭位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。西起甘肃省南部,经陕西省西南部到河南省西部。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、[[汉江]]的分水岭。长1100千米。甘肃境内的秦岭西段山势较低,山峰海拔2000米左右。丛山之间夹有成县、徽县、两当盆地。嘉陵江上游以东的东秦岭山脉走向为正东西向 ,褶皱紧密 、山体硕大 ,谷地窄小 ,平均海拔 2000 ~ 3000米左右 。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,为中国东部超过3000米的少数山峰之一,山顶有古冰川遗迹。

秦岭北部渭河平原,其间有大断裂,为北仰南倾的断块构造。主脊偏居北侧,北坡陡而短,南坡缓而长。水系不对称。山间多横谷,为南北交通要道。宝成铁路沿嘉陵江河谷穿过山地。秦岭山地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。对气流运行有明显的阻滞作用。夏季湿润的海洋性气流不易深入西北,使北方气候干燥;冬季阻滞寒冷空气的南侵,使汉中盆地、四川盆地少受冷空气的侵袭。因此,秦岭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。秦岭以南河流不冻、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,土壤多酸性 。以北为黄土高原,1月均温0℃以下,河流冻结,植物以落叶阔叶树为主 ,土壤富钙质 。

二、都江堰的故事

春秋战国时期,秦国李冰为了天府平原的治水,和灌溉,特此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

三、给我一个关于都江堰的故事(与李冰修建分水鱼嘴有关,故事不要太复杂)

据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记载,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,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。他还在今宜宾、乐山境开凿滩险,疏通航道,又修建汶井江(今崇庆县西河)、白木江(今邛崃南河)、洛水(今石亭江)、绵水(今绵远河)等灌溉和航运工程,以及修索桥,开盐井等。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、飞沙堰溢洪道、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、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。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、自动排沙、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,消除了水患,使川西平原成为“水旱从人”的“天府之国”。两千多年来,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。截至1998年,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,灌溉面积达到66.87万公顷。

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,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,外江排洪,内江引水灌溉。飞沙堰起泻洪、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。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,因口的形状如瓶颈,故称宝瓶口。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。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,称为“离堆”。

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、东南低的地理条件,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、水脉、水势,乘势利导,无坝引水,自流灌溉,使堤防、分水、泄洪、排沙、控流相互依存,共为体系,保证了防洪、灌溉、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。都江堰建成后,成都平原沃野千里,“水旱从人,不知饥馑,时无荒年,谓之天府”。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。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,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。都江堰的创建,以不破坏自然资源,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,变害为利,使人、地、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。

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,仍发挥着工作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,从1936年开始,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、加固,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,古堰的工程布局和“深淘滩、低作堰”,“乘势利导、因时制宜”,“遇湾截角、逢正抽心”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,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。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,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。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。这个堰,平时可以引水灌溉,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,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,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。当时没有水泥,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,用竹笼装卵石作堰,费用较省,效果显著。

四、纺车、赵州桥或都江堰的发明创造的小故事

纺车: 南宋后期出现以水为动力驱动的水转大纺车,元代盛行于中原地区,主要用于加工麻纱和蚕丝 ,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纺织机械。原动机构为一个直径很大的水轮,水流冲击水轮上的辐板,带动大纺车运行。大纺车上锭子数多达几十枚,加捻和卷绕同时进行,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,一昼夜可纺纱 100 多斤,比西方水力纺织机械约早400多年。 赵州桥: 世界上现存最早 、 跨度 最大 的空腹式单孔圆弧拱石桥。位于中国河北省赵县 , 跨洨水 。 原名安济桥,俗称大石桥。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(595~605 )由匠人李春修建。净跨37.02米,矢高7.23米,桥面宽9米。拱由28券(窄拱 )并列组成。大石拱上两端各建有两个小拱(净跨分别为2.85米和3.81米),以减轻桥身自重和增大泄洪面积。由于桥位良好、基底应力适宜,千余年来虽经多次洪水和地震,桥身基本完好。该桥构思精巧,造型稳重,是世界桥梁史上的杰作。1961年定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李春,中国隋代造桥匠师。生平不详。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(595~605)建造赵州桥(见赵州桥)。 都江堰: 中国古代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。古称都安大堰,唐代称犍牛堰,宋以后改现名 。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 ,岷江中游,距成都59千米。战国时期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主持兴建,约建于公元前256~前215年。后代屡经扩建,历久不废,已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水利灌溉网之一,枢纽由分水导流工程、溢流排沙工程和引水工程组成,其中主要的鱼嘴、飞沙堰和宝瓶口三者配合紧密,组成有机结合体。鱼嘴为建于江心的分水堤,形若鱼口,将岷江分为内江、外江,外江是主流,内江则通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和川西平原。飞沙堰在鱼嘴和宝瓶口之间,是内江分洪减淤入外江的工程,洪水时内江水从堰顶溢入外江,流量更大时,则冲垮低堰,直泄入外江,可确保内江灌区安全。宝瓶口是引水通道,其形似瓶颈,故名。它与飞沙堰配合运用 ,控制内江灌溉流量 。整个工程的规划、设计和施工合理,可视灌溉防洪的需要,均衡分配内、外两江的水流量。都江堰建成后不仅使川西平原广开稻田,而且使岷江中下游逐渐形成灌溉网。经历代治理,灌区日益扩大,受益的有温口、乐山、绵阳、内江地区27县、市,总灌溉面积达57万公顷。

很赞哦! ()

上一篇:标书中的现场规划怎么写'>谈谈自媒体、新媒体和融媒体

下一篇:返回列表'>返回列表

随机图文